
今年的天气说来挺怪,北方要比往年早了近一个月开启寒冷模式。
网上对于今年到底是暖冬还是寒冬的讨论尤为激烈。
但其实相较于世界上最寒冷的人类居住地而言,咱们可以说是已经很幸福了。
图源/视觉中国
01
世界上最寒冷的人类居住地
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萨哈共和国,有一个被永久冻土拥抱的村庄,它的名字在雅库特语中意为“不冻的水”——奥伊米亚康。
这个看似矛盾的称呼,源自村庄附近的一处温泉,这里就像是大自然开的一个玩笑,在零下70度的极寒中,这汪活水仍然流动,不会凝固。
可事实上,每年10月初至次年4月底,这里的土地被坚硬的冻土封锁,河流停止流动,就连树木都会因为内部水分冰冻而断裂。
图源/视觉中国
虽然也有四季更替,但夏天就像打了个盹儿,还没等人反应过来就溜走了,最热的时候,气温达到过34度,不过也就那一年,平均也不过就在14度上下徘徊,连件薄外套都脱不下来。
而冬天却像个赖着不走的客人,一待就是大半年。
每年最冷的一月份,平均气温直逼零下50度,呵出的白气瞬间就能在睫毛上结层霜。
历史上记录到的最低温度更是吓人,零下71.2度的严寒,比中国"冷极"漠河创下的零下52.3度还要低将近20度。
02
艰难的生存密码
在这种地方过日子,简直是对人类生存极限的挑战。
清晨推开木门,冷空气能瞬间让睫毛结霜;呼出的水汽在空气中凝结成细小的冰晶,发出轻微的沙沙声;柴油发动机必须24小时运转,否则再也无法唤醒;就连钢笔里的墨水都会被冻住。
然而,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,生命却展现出惊人的韧性。
图源/视觉中国
由于脚下是永冻土层,这里的房子都像踩着高跷,地基要打一米高的桩子,让房屋悬空而立。
这样既隔绝了地底的刺骨寒气,又能避免室内热气融化冻土导致房屋倾斜。
这些房子的外墙比普通房子要厚两倍,门窗像也要加厚好多层,暴风雪来临时,家家户户的门窗都会发出闷响,但里面烧着熊熊炉火的人家暖意融融。
有意思的是,你走遍全村也找不到一间带厕所的屋子,零下五六十度裹成粽子出门解手,成了这里独特的“冬季运动”。
为什么不建厕所呢?这个苦衷藏在那些蜿蜒在屋外的暖气管道里,这些包裹着保温层的金属水管像血管般盘踞在雪地上,靠持续供暖维持水流畅通。
若是把厕所安在室内,频繁的冲水就会让管道系统瘫痪。
有些人家甚至家里都没有安装水管,干脆用最古老的方式门前堆着凿来的河冰,需要用到热水就架锅融化。
需要出门的时候,村民们会套上祖辈传下来的皮毛,驯鹿皮袄扎紧腰带,海豹皮靴塞满干草,狐皮帽子要盖住半张脸。
有经验的老人会盯着年轻人裸露的每一寸皮肤,因为一块硬币大小的暴露,二十分钟就足以让皮肉变成青紫色。
在饮食方面,奥伊米亚康人的生活选择十分有限。
由于当地气候极端寒冷,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,农业在这里几乎不存在。
人们主要依靠驯鹿肉和马肉为生,这些肉类来源于他们饲养的驯鹿和狩猎、捕鱼所得。
为了应对严寒,当地人还会给家畜穿上特制的保暖衣物,防止它们被冻伤。
寒冷不仅影响了他们的饮食,也彻底改变了日常生活方式。
这里的冬天几乎没有户外活动,街道上几乎看不到行人,没人会低头玩手机,因为手机会被冻关机,也没人会站在路边闲聊,因为站一会就可能被冻僵。
图源/视觉中国
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,如果有人去世,埋葬逝者也需要花费至少三天的时间,人们得先用火加热冻土,才能挖出一个墓穴。
到了夏天,奥伊米亚康会迎来短暂的狂欢。
六七月的时候,气温可能升至体感舒适的温度,冻土表层融化形成沼泽,野花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温暖疯狂绽放。
村民们忙着修补房屋、储备过冬物资,孩子们在泥泞中奔跑,珍惜每一个不需要裹成粽子的日子。
按理说,这种连呼吸都会结冰的地方应该没人愿意去,可偏偏每年都有不少游客专程跑来“找罪受”。
似乎那些极寒体验特别让人上头,但据村里一位老奶奶说,这些年她救过的游客少说也有上千人,连专门研究气象的专家都在冰天雪地里栽过跟头。
所以啊,想来体验极寒可以,但千万别逞能,随便出门溜达都可能会要你小命。
就如当地人常说的:“冷不是问题,只要你懂得尊重它。”
居住在奥伊米亚康的500名居民,他们中很少有人想过离开,因为这里埋葬着祖先的骨血,冻土下保存着家族的记忆。
当外界游客为体验极寒而来,他们只是温和地笑着,递上一杯滚烫的鹿奶茶。
在这个全球变暖的时代,奥伊米亚康人或许比任何人都更懂得,真正的寒冷不在一个数字,而在失去对自然的敬畏之时。
来源/环球旅行
亿腾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