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导弹发射,很多人可能见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,有的导弹贴着发射架“躺射”,有的却直挺挺冲天而起。
这两种姿势,倾斜发射和垂直发射,到底什么时候该用哪种?
不是看“设计喜好”,而是藏着一套围绕目标、技术和平台的战术逻辑,今天咱们就把这点说透。
先从两个真实的防空案例说起。
曾有红旗-7与红旗-17同框作战的场景,倾斜发射的红旗-7启动速度极快,哪怕目标先出现,它也能后发先制,表现得格外抢眼。
而红旗-17初看像是“反应慢半拍”,但另一组特写画面里,它入轨后速度不慢,还能灵活拐弯、甚至“刹车掉头”,网友也忍不住改口,“直线快不算啥,弯道能追才是真本事。
同样是防空导弹,为啥发射姿势和启动表现差这么多?核心是它们的防区范围完全不同。
红旗-7主打低空、超低空的近程拦截,简单说就是“敌人都快到眼前了”,不管是敌机还是敌弹,到了这个阶段基本没时间做蛇皮走位,肉眼都能看清来袭方向,这时拼的就是“谁更快”。
倾斜发射好处就在这,提前锁定拦截方位和角度后,导弹出筒就带着预设方向加速度、直接切入计算好的飞行轨道,哪怕目标先“开枪”,它也能赶在前面完成拦截,这就是末端拦截的“快准狠”。
红旗-17虽然也负责近程拦截,但射程比红旗-7远了一半,主打“家门口的防空圈”。
这个距离上,敌人有两个难缠的手段,一是还能调整攻击路线,二是可能从多方向发起饱和攻击。
这时候倾斜发射的劣势就露出来了,同一发射架的导弹哪怕同时出筒,也只能打一个方向;而垂直发射的红旗-17完全没这个问题。
比如一个发射平台带两枚红旗-17,导弹出筒后会靠配套雷达各自“找目标”,一个打东、一个打西,轻松覆盖360°空域,基本没有火力死角。
所以导弹选倾斜还是垂直,第一个标准就是“射击目的”,如果目标给的反应时间够多,优先选垂直发射;要是目标来得急,就得果断用倾斜发射。
不那么严谨地说,射程越远的导弹,往往越适合垂发,但也有例外,有些导弹打击目标和攻击范围高度重叠,却依然有垂有斜。
这就要看第二个关键,导弹发动机推力与起飞重量的比值(推重比)。
垂直发射时,导弹重力和发动机推力在一条直线上反向对抗,发动机效率最高,发射阶段的能量损耗能降到最低,省下来的能量就能让导弹飞得更远更高。
所以如果导弹推重比偏小,用垂直发射能“少花钱多办事”,但前提是发动机技术得过硬,能精准控力。
而倾斜发射的导弹,推重比必须做得更大,要么加成本配大推力发动机,要么牺牲威力、减少燃料或战斗部重量。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,火箭发动机技术没现在成熟,尤其是能灵活调推力和方向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应用少,所以那时候倾斜发射是主流,本质是“在技术限制下选更经济的方案”。
除了导弹自身的设计目的和发动机匹配,“发射装置”也是影响姿势选择的重要维度。
比如小型便携防空导弹,核心需求是“拎着就走、抬手就射”,发射装置得简单,制导方式也得简化。
要是设计成垂发再转弯找目标,不仅机械结构复杂,士兵操作时还没等导弹调整好方向,目标可能就跑了,所以这类导弹几乎都是倾斜发射,追求“举起来就能射”的快反能力。
再比如现在中大型导弹常用的储运一体发射箱,从外面看不管是圆是方都差不多,里面却分两种结构,冷发射和热发射。
冷发射靠箱内的高压气体把导弹“弹”出去,飞一段后发动机再点火,优点是独立作战能力强,不用其他配套系统。
缺点是得装燃气发生器,单个作战单元的零部件更复杂,红旗-17导弹车上的垂发单元就是典型的冷发射,能清晰看到导弹先“蹦”出箱再点火。
热发射则是导弹在箱内直接点火,靠自身推力出箱,优点是发射单元结构简单;但缺点很明显,导弹在箱内会产生高温火焰和燃气,容易烧蚀箱体,所以必须配专门的隔热和排气装置。
不过这些“外挂”会让整个发射系统变庞大,所以热发射通常要多个导弹单元凑一起用才不浪费,比如红旗-7的4连装发射架,就能明显看到导弹出箱时已经点火,靠多单元配合发挥热发射的优势。
最后一个影响因素,是“发射平台”,比如潜艇和军舰这类海上平台,空间本来就“寸土寸金”,倾斜发射有三个致命缺点。
一是发射时得调整发射架朝向目标,会限制导弹和发射架的尺寸,要是装二三十米长的导弹,浪费的空间根本没法接受。
二是倾斜发射架在行进中难伪装,容易被敌人重点攻击;三是军舰上层有复杂的建筑、雷达和天线。
倾斜发射时瞄准会被遮挡,有些方向就是死角,万一为了打死角目标,整艘船都得转弯,很可能贻误战机。
80年代前,舰载导弹还是以倾斜发射为主,不是不想用垂发,而是时代有局限。
那时候的军舰大多已经服役十几年,设计时根本没留垂发单元的空间,只能在甲板上装倾斜发射架;潜艇也只能研究怎么从鱼雷管里发射导弹。
直到80年代后,技术成熟了,海上作战思维也变了,美苏先带头在新舰艇上用垂发代替倾斜发射架,优势很明显,省空间,同等吨位能装更多导弹。
全方位打击无死角,作战效率更高;导弹藏在甲板下,既不容易被敌弹破片伤到,又能减少舰船表面的突出物,提升隐身性。
所以从那以后,海上平台的导弹垂发就成了“香饽饽”。
前面说的都是导弹用于拦截的场景,要是换成弹道导弹用于进攻突防,垂直发射还有个倾斜发射先天没有的优势,能让导弹更快穿越大气层,达到更高弹道。
倾斜发射的导弹因为角度问题,要花更多时间穿大气层,这会带来两个麻烦。
一是空气阻力会让导弹速度损失更大,影响射程,二是在大气层内飞行时间长,更容易被敌人的助推段反导系统盯上。
现在反导技术越来越强,为了减少导弹在助推段被发现和拦截的概率,垂直发射的应用自然越来越广。
其实说到底,导弹选倾斜还是垂直,从来不是“二选一”的难题,而是“需求、技术、平台”三者的精准匹配,要快反就靠倾斜,要覆盖广就用垂发,技术够硬才能支撑垂发,平台有限就先迁就倾斜。
搞懂这背后的逻辑再看各类导弹发射,就会发现每一种“姿势”里,都藏着武器设计“实用为王”的硬道理,这也是看懂现代武器装备的一个小窍门。
亿腾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